4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开幕。来自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翻译行业的代表等七百余人参加此次会议。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伟出席会议闭幕式,并代表下一届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承办单位武汉大学致辞。

在致辞中,陆伟副校长回顾了武汉大学与翻译事业的深厚渊源,强调学校百年外语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国家翻译事业的贡献。他表示,武汉大学将承办2026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这既是对学校外语学科百年传统的延续,也是面向未来的郑重承诺。武汉大学将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外语人才,携手中国翻译协会共同推动翻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陆伟副校长致辞
在此次翻译协会年会上,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还承办了翻译成果展和“翻译专业学科建设与高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专题交流会。成果展主要展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华学术外译、口译服务、外语教学与科研相关成果以及武汉大学特色文创产品。

“翻译专业学科建设与高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专题交流会于25日上午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7A会议厅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武汉大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翻译领域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武汉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及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应邀作主旨报告,围绕新时代翻译专业教育的创新路径与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本次分论坛由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主任熊伟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黄宏发出席。论坛聚焦数智时代背景下翻译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探讨翻译教育如何与时代需求深度对接,推动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优化。

在主旨报告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以《数智时代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理念、原则与进路》为题,系统阐述了新时代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基本原则,强调应注重技术赋能与人文素养融合,变挑战为机遇,探索多元培养路径。复旦大学陶友兰教授作题为《数智时代翻译专业博士(DTI)培养的跨学科路径探索》的报告,提出在新技术语境下,翻译专业博士教育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探索跨学科、跨领域融合的培养新模式。武汉大学马萧教授在《新时代翻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思考》中,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传播需求出发,深入分析了翻译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高端人才培养的策略。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学研究处副处长王昕生作《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与探究》的报告,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提出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新思路。湖北中医药大学刘娅教授以《语通杏林 博极全球——中医药翻译专业建设》为题,介绍了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展示了翻译教育服务国家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创新模式。

赵军峰教授作主旨报告

刘军平教授作主旨报告

陶友兰教授作主旨报告

马萧教授作主旨报告

王昕生副处长做主旨报告

刘娅教授做主旨报告

熊伟教授主持

黄宏发书记
本次专题交流会内容丰富、观点前沿,既体现了学界对翻译专业教育创新的高度关注,也展现了新时代翻译教育界的责任担当与实践探索。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数智时代的深刻变革,翻译专业教育亟需深化改革,强化跨学科融合与特色领域建设,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深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高端翻译人才。

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