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学术动态

珞珈翻译讲坛第3期

2017-06-23 来源: 浏览量:

香港中文大学王宏志教授“翻译与文学”讲座

2017年6月21日(周四)上午9:30-11:30,香港中文大学王宏志教授应邀来访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在3008会议室做了题为“翻译与文学之间: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讲座。王宏志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翻译系主任、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及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兼任教授及博导,《译丛》行政主编、《翻译学报》及《翻译史研究》主编。翻译系主任熊伟教授,副主任江承志副教授,方兴教授,秦丹副教授;大英部程向莉副教授;日文系李圣杰副教授以及我院硕博研究生和访问学者等参加讲座。

熊伟教授主持讲座。在简短介绍之后,王宏志教授就翻译与文学之间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1.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研究带来的可能性;2.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的概念;3.怎样去书写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从中国文学研究转向翻译研究的缘起,指出尽管近代中国发展跟翻译的关系密切,但是翻译却历来不受重视,且译者地位低下。针对问题一,王教授指出强调译文忠实原文的传统译论存在不反映现实、不能解释翻译现象和缺乏学术性的问题。王教授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原著中心到译文中心,从指导性到描述性的翻译研究范式的转移给文学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他结合林纾的翻译活动和莎士比亚中译的个案具体说明,这种研究范式的转移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更多的文学翻译史现象。

针对问题二,王教授破除传统的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的人为/政治的文学史分界。他将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正名为“20世纪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史”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翻译史”,并且对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历程进行了梳理。

针对问题三,通过对现有文学史里翻译史史料的廓清,王教授充分肯定了第一代文学翻译史以史事编年,资料拼凑和集体书写的历史价值。但是出于凸显人文学科贵在抒发学者个人观点的学科特色考量,他提出了从“个案研究入手”构建第二代文学翻译史的构想。通过对Even-Zohar文学的“多元系统”拓展,他指出应同时开展文学翻译的“内部研究”(文学系统的研究,原著的考正和译文的操控等)和“外部研究”(原著和译文的文学、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法律背景,译者,赞助和出版等),从而构建一个多元的“多元系统”。

在互动问答环节,王教授回答了如何搜集史料,如何围绕主线确立选题等问题。王教授的讲座为我院师生的科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指导和启发。最后,熊伟教授对讲座内容作了总结,讲座在师生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张君摄像:张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