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系2016级博士生周小川撰稿)
10月25日上午,武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箭飞教授应邀来我系进行学术活动,做了题为《风景与文学:概貌、路径及个案》的讲座。讲座在英文系会议室进行,英文系一、二年级文学方向硕、博士研究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英文系教授朱宾忠老师主持。
在讲座中,张教授首先普及了文学文本以及文本细读的相关基础知识,就文本解读中的文本(textual)、互文性(intertextual)和语境(contextual)三种解读方式进行了区分。然后从基于文本分析的新批评出发拓展到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领域,集中探讨了社会学和人类学中关于人文地理学科在文学文本分析中的作用,并以福柯关于权力、空间和地域的有关论述,阐明了空间和地理在文学作品意象表征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具体实例讲述“恋地情结(topophilia)和恐怖景观(topophobia)”的概念并因此引入“风景(landscape)”这一关键词,提出与风景密切相关的能够通过感观感知的“风景”(smell-scape, sound-scape, flower-scape and land-scape),以及基于语言层面的“风景”(linguistic-scape)的具有深度文本意义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张教授通过导入两位日本学者、著名汉学专家柄谷行人的《现代日本文学的起源》一书中《风景的发现》一文和小川环树《风景的意义》一文,基于该文中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关风景的描述来解说传统中国文化中“风景”从诸如“风光”、“风土”、“风情”和“风水”等基本意义到“如画美(picturesque)”、“崇高(sublime)”和“怪诞(protesque)”等普遍文本意义的嬗变,从而引出“风景的崇高(sublimity of landsacpe)”和“思想的地图(map of the mind)”这两个重要概念。
张教授还介绍了《景观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中的相关概念,并结合中国古语“在山则清,出山则浊”来讲述风景与艺术,以及道德与“恋地情结”之间的密切关系。讲座临近尾声时,张教授就“风景与儿童文学”等由部分研究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并以“森林神话”作为解读犹太文学中关于日耳曼人和犹太人民族矛盾的切入点对具体文本进行了示范性分析。同时也就威廉·拉莫斯(William Ramos)名言“劳作的乡村没有风景”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张教授讲座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给听众带来愉悦轻松的学术体验和感悟,并以其新颖的视角和广博的学识给研究生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提供了文学批评和研究新的理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