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日语硕士毕业论文题名录 |
序号 |
题名 |
导师 |
学生 |
辑号 |
1 |
川端康成和沈从文文学中的故乡意识 |
吴鲁鄂 |
杨江华 |
1 |
2 |
从《起风了》到《菜穗子》——以作品的生死观为中心 |
吴鲁鄂 |
潘亚萍 |
1 |
3 |
夏目漱石笔下爱情故事的表与里——以两个三部曲为对象 |
吴鲁鄂 |
陈盈盈 |
1 |
4 |
“比萨斜塔式”的平衡——《我是猫》的“虚”与“实” |
吴鲁鄂 |
裘科 |
2 |
5 |
生活在明治时代的女性的悲哀——以女权主义的观点考察圆地文子的《女坂》 |
吴鲁鄂 |
陈晓静 |
2 |
6 |
《古今和歌集》自然观小考——以四季和歌为对象 |
李国胜 |
邓太玲 |
3 |
7 |
以《今昔物语集》本朝部的怨灵谭看编撰者的立场 |
李国胜 |
林绿 |
3 |
8 |
贵州苗族与日本的稻作文化之考察——以水稻所带来之信仰为中心 |
李国胜 |
何放 |
3 |
9 |
日语省略表达折射出的日本人的表达心理——以“缩”、“察”、“美”为中心 |
李国胜 |
叶枝 |
4 |
10 |
关于中文“红”与日文“赤”的对比 |
李国胜 |
刘琼 |
4 |
11 |
小议日本的贫富差距问题 |
曾丹 |
陈默 |
5 |
12 |
从谚语看日本的家庭关系 |
曾丹 |
谢琦 |
5 |
13 |
从自杀现象试析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
曾丹 |
胡婧 |
6 |
14 |
涩泽荣一的经济道德合一思想 |
曾丹 |
胡炼 |
6 |
15 |
“のだ”句与“是……的”句的比较——以两者不对应的原因为中心 |
王建新 |
梁红 |
7 |
16 |
从认知语义论的角度考察日语复合动词的多义性——以“取り~”和“~取る”为中心 |
王建新 |
刘春艳 |
7 |
17 |
对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考察 |
王建新 |
徐南 |
7 |
18 |
中日副词句法功能对比研究——以副词连体修饰为中心 |
王建新 |
覃仕双 |
8 |
19 |
对林少华译文的考察——以《哥儿》《心》《挪威的森林》《罗生门》四个译本为基础 |
王建新 |
马茜澜 |
8 |
20 |
从文体学视角谈风格再现问题——以《我是猫》的汉译本为例 |
王建新 |
殷元圆 |
8 |
21 |
对在连用修饰成分的位置上出现的数量词的考察——以其所受制约及在句中的位置为中心 |
王宣琦 |
马静平 |
9 |
22 |
关于日语中的拟态词——以“ナ”·“ノ”型的连体修饰用法为中心 |
王宣琦 |
张婷 |
9 |
23 |
从语篇层面看日语中的委婉表达——以电视剧中的台词分析为中心 |
王宣琦 |
顾亚娟 |
9 |
24 |
对“タ”过去性各种语义的探讨 |
王宣琦 |
董海燕 |
10 |
25 |
日语助词“の”和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对比考察——以连体修饰和名词代用为中心 |
王宣琦 |
丁玮 |
10 |
26 |
试论日语指示词コソア的选择及其应用 |
王宣琦 |
郑新刚 |
10 |
27 |
基础日语“动感课堂”教学法之论证分析 |
肖辉 |
张果 |
11 |
|
2013年日语硕士毕业论文题名录 |
序号 |
题名 |
导师 |
学生 |
辑号 |
1 |
对日语使役表现的考察——以非典型使役句为中心 |
王宣琦 |
骆媛 |
1 |
2 |
现代中日被动句比较研究——以掌握汉语“被~”式网络语为目的 |
王宣琦 |
黄辉 |
1 |
3 |
对提高听力的有效方法的考察 |
肖辉 |
汪丽 |
2 |
4 |
小论语言的创造性——从有效输入的角度 |
肖辉 |
黄烨 |
2 |
5 |
日本年轻人用语中的言语和社会要素 |
肖辉 |
朱梅 |
2 |
6 |
井伏鳟二文学中的风景特质之初探 |
李国胜 |
孔超 |
3 |
7 |
宫泽贤治《银河铁道之夜》中科学与宗教的双螺旋结构 |
李国胜 |
杨爽 |
3 |
8 |
现代日语第二人称的间接表达 |
李国胜 |
吴爽 |
3 |
9 |
明治时代家族制度下的女性像——以《女坂》《十三夜》《家》为例 |
曾丹 |
朱文婷 |
4 |
10 |
针对二宫尊德经济思想中近代性的探析 |
曾丹 |
冯秀英 |
4 |
11 |
对日本高龄者雇用问题的考察 |
曾丹 |
张燕 |
4 |
12 |
志贺文学中“我”的自我救助——以与私小说的关联为线索 |
吴鲁鄂 |
付聪 |
5 |
13 |
现代人的“生”的实相——基于《厨房》的特异创作的考察 |
吴鲁鄂 |
刑伟旌 |
5 |
14 |
从《雁》看森鸥外对现代的断念——与处女作《舞姬》对照 |
吴鲁鄂 |
黄森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