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学院新闻

第三届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2024-06-24 来源: 浏览量:


(通讯员:王文卓、吴紫玉)2024年6月21日至22日,第三届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16所中外高校的24名专家学者围绕“何为文学”的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协办,得到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武汉大学包向飞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南京大学高方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孙会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林敏洁教授、武汉大学张亘教授、武汉大学张国庆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任海燕教授分别担任主旨发言环节的主持和点评嘉宾。闭幕式由武汉大学张妍岩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学术服务处处长陶军和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李圣杰教授进行开幕致辞。陶军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他在致辞中表示,武汉大学承办“第三届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倍感荣幸。武汉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A类学科数量位居前列,国家高端智库平台众多,科研业绩卓著。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共同探讨“何为文学”这一深刻而宏大的话题时不仅要回顾历史,更要展望未来,尤其是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文学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本次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讨会旨在为各位学者提供交流思想的平台。武汉大学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通过学术的创新发展和多元化的学术对话,把握时代脉搏,共创文学交流、文明互鉴的美好未来。

李圣杰在致辞中表示,进入新世纪后,相对理工学科的“炙手可热”,人文学科越来越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学作为重要的“象征资本”和“核心生产力”无疑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下,文学的未来不是被技术取代,而是通过与科技的深度互动,探索更加广阔的文学表达形式,共同塑造更加多元,包容与创新的文学景观。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文学为中心,共同探讨“何为文学?”,“人类向何处去?”,“何以为人?”等问题,切磋交流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发挥文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作用。

本届会议共邀请了14位嘉宾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香港城市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张隆溪教授在题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主旨演讲中探讨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二者展开具体分析;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带来题为《艾伦金斯堡的“中国作品”和“自由呼吸”诗学》的演讲,深入分析了艾伦·金斯堡的“中国作品”及其诗学问题,为理解金斯堡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武汉大学罗国祥教授在其《欧洲三大文化元典与法兰西文学谱系的生成和发展》的发言中,剖析了欧洲三大文化元典与法兰西文学谱系的生成和发展,为理解欧洲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复旦大学Sandro Jung教授带来题为Transmedia Literature: Literary Remediation and Alternative Reading History的讨论,探讨了跨媒体文学的具身演绎与现代汉语的发展,为理解跨媒体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通过分析George Ripley的手稿札记书,探讨了其阅读史和文学观,其题为《从其手稿札记书看George Ripley的阅读史和文学观》的主旨发言,为我们揭示了十九世纪美国文学观念的多面性;上海外国语大学孙胜忠教授作了《“何为文学批评?”:对当下外国文学批评范式的思考》的有关演讲,对当下外国文学批评范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外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范式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的发言《论文学的认识功能和预测功能》讨论了文学的认识功能和预测功能,就文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功能提出了创新性思考;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吴笛教授从《论司各特作品中的法律伦理思想》出发,探讨了瓦尔特·司各特作品中的法律伦理思想,为理解司各特作品的深层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南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教授带来题为《古典学研究方法与古代东方文学——以希伯来文学为例》的主旨发言,以希伯来文学为例,探讨了古典学方法在古代东方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外国文学研究转向》的发言中,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外国文学研究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外国文学研究转向”为外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

北京大学黄必康教授讨论了《文学翻译的危机与翻译文学的机遇》,提到人工智能冲击下的文学发展,对文学翻译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了深刻的洞见;清华大学曹莉教授在其题为《现代性之镜:英美文学研究的中国进程》的发言中,从历史学和谱系学的角度,探讨了英美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审视了英美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中国传媒大学金海娜教授在《经典文学译制片的具身演绎与现代汉语的发展》的发言中,通过分析经典文学译制片的具身演绎,探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为理解影视翻译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武汉大学李圣杰教授就《中日现代文学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主题,从文化和全球化语境下,探讨了中日现代文学交流与文明互鉴。

6月22日下午,第三届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黄宏发和湖南师范大学任海燕教授分别进行了闭幕致辞。

黄宏发在致辞中表示“何为文学”是我们探讨的核心议题,也是每一个文学研究者心中永恒的追问。通过本次研讨会我们“交流了思想,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挑战,增强了自信。”更加充分地意识到文学对话对于超越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的重要性。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秉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不断推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共同推动外国语言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的繁荣、进步。

下一届会议主办方代表,湖南师范大学任海燕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对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的衷心祝贺,并代表下一届承办单位对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外国语言与文化》编辑部进行介绍,欢迎各位专家与学者在明年的长沙再次相聚,共同书写学术交流的崭新篇章。

第三届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集思想碰撞、智慧交流、友谊增进于一体,来自16所高校的24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共同缔造了这一学术盛会。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也推动了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搭建了桥梁。强国建设,“外语应为、外语可为”。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将继续探索创新,增进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共促学术发展,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本届研讨会于6月21日晚举办了一场会前讲座,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主持,哥伦比亚大学Julie Crawford教授带来了题为“Editing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2024”的线上讲座。在讲座中Crawford教授分享了她对早期十七世纪英国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和对女性作家在文化中的角色的重新评价,以及她对女性在早期现代英格兰文化中的中心作用的重新评估。Crawford教授的分享为文学史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