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昵泥)2024年10月至11月,美国里海大学英语文学教授西蒙·亚历山大(Simone A. James Alexander)应邀在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开展系列学术讲座,该讲座由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黄忠副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10月24日下午,亚历山大教授作了题为“经典的重塑与重构:玛丽斯·孔戴的越界性与革命性政治”(Canonical Re/Fashioning and Re/Making: Maryse Condé’s Transgressive and Revolutionary Politics)的首次讲座。她以2018年诺贝尔新学院文学奖获得者玛丽斯·孔戴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的双重视角深入分析了孔戴的多部作品,特别是《食人女人的故事》和《提图巴》。亚历山大教授指出,作为杰出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孔戴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创作才华,还通过作品彰显了鲜明的性别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她强调,孔戴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越界性与革命性,通过“迁移的文字”和“主体的迁移”等叙事策略,深刻重塑了文学史上的经典。
11月7日,亚历山大教授在题为“隐晦性、‘庸俗性’与他者/智慧的‘诉说渴望’:重审/重构加勒比文学与文化”(Obscurity, “Vulgarity” and ‘The Hunger to Tell’ Other/Wise: Re/Envisioning Caribbean)的第二场讲座中,探讨了加勒比裔女作家米歇尔·克利夫(Michelle Cliff)和海地裔女作家埃德温奇·丹蒂卡特(Edwidge Danticat)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她指出,克利夫和丹蒂卡特致力于提炼“文化、传统和与生俱来的权利”,并重新绘制“边缘”与“中心”的界限。这种重新定位挑战了传统的阅读和思考方式,促使人们重新想象英语加勒比文学及非洲加勒比文化。通过将克利夫和丹蒂卡特置于讨论中心,讲座激发了关于英语性、加勒比性以及英语加勒比身份的持续对话,重点探讨了正典化的局限性、归属感、公民身份以及黑人身体性与主体性的问题。
在11月14日的最后一场讲座中,亚历山大教授围绕着“不/可哀悼与不/可欲求:例外主义的政治性与实践”(Un/Grievable and Un/Desirable: The Politics and Practice of Exceptionalism)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与分享。她基于M. 雅奎·亚历山大(M. Jacqui Alexander)的“例外性”概念,分析了黑人身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状态,并指出,黑人身体常常被视为不可哀悼和不可欲求的存在,且由于社会、政治和文化处境的边缘化而被进一步标记为异常。通过对丹蒂卡特的《骨骸的耕作》进行深入分析,亚历山大教授探讨了恐怖如何降临在黑人身体之上,黑人主体如何被剥夺公民身份,如何被持续监管,并最终被贬抑到非存在的状态。
在互动环节,与会者积极参与,并且热烈讨论了黑人流行音乐与黑人女性身体自主权的演变,结合其他有色人种女性的生活经验,探讨了女性主义对流行文化中物化倾向的批判立场,以及第三世界女性争取真正自由的途径。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不仅加深了对黑人女性多元处境的理解,也提升了对性别平等议题的认知。
西蒙·亚历山大教授在武汉大学的系列讲座为参与者提供了丰厚的学术滋养,激发了对性别、种族和身份等重要社会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对玛丽斯·孔戴、米歇尔·克利夫和埃德温奇·丹蒂卡特等作家的研究,教授拓展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培养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责任感。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以此为契机,深化女性主义与跨文化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批判意识的新一代学者,努力构建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学术环境。这些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学术讨论,也为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正义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主讲人简介:西蒙·亚历山大现任美国里海大学英语文学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她的研究聚焦于妇女研究、性别研究、后殖民文学、跨国女性主义理论、加勒比研究以及移民与流散议题。她的代表作包括《非洲流散女性叙事:抵抗、生存和公民身份的政治》(佛罗里达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2016年再版,获非洲文学协会年度图书提名奖)、《加勒比黑人女性小说中的母亲意象》(密苏里大学出版社,2001年)。此外,她还主编了《加勒比地区母亲养育的女性主义和批判视角》(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