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晓樵莅临我院,为我院师生开展主题为“论冯塔纳小说《艾菲·布里斯特》的真正主题”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李圣杰主持,学院副院长张鸿彦、德文系主任徐琼星、德文系教授谢芳出席讲座,德文系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吴教授首先对冯塔纳其人、其作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冯塔纳研究已是国际德语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作为冯塔纳晚年创作的近20部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艾菲·布里斯特》享有世界性的声誉。早在1974年德国著名导演法斯宾德就将其搬上荧幕,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有了中译本。
《艾菲·布里斯特》讲述了布兰登堡地区一位容克贵族少女的婚姻悲剧,它被视为“婚内出轨小说”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同时也常常被归为“决斗小说”。吴教授指出,这部小说同时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堪称是一部自我指涉的现代小说。冯塔纳也在这部文本中设置了成百上千的文本机关,这些机关不断对深藏在出轨和决斗之下的“真正主题”加以暗示。
吴教授表示,虽然学界早已指出男主人公的名字与英文的“替代”一词相近,但对潜文本中被替代的真正主角的商讨这一文本暗藏的“平行行动”却被国际学界所忽视。实际上,这一自始至终的影射进程的商讨亦贯穿文本始终,使这部著名婚姻小说成为一部还未被国际学界充分认识的自我指涉的现代文本。对看不见的、“深藏”(begraben liegen)的文本核心“地点”(Stelle)的影射踪迹游戏遍布文本各个角落,文本与自身的商讨成为一起看不见的事件,成为隐藏在这部婚姻小说表层文本之下长期被忽视的“真正主题”。
讲座最后,吴教授还与李圣杰院长和与会同学就冯塔纳在德语文学中的地位、该小说在德语国家的反响,与元小说的异同以及小说的理想读者进行探讨。吴教授指出,读者应该重视这部著名小说中危险的政治性,小说描述的内容似乎被置身于一个童话的世界,而其对普鲁士性和血源性的解构与我国文豪鲁迅对阿Q所代表的国民性的批判如出一辙。小说的深意并非表层文本中的婚内出轨和决斗,而是对十九世纪普鲁士贵族阶层虚伪的婚姻、道德习俗的深刻批判。
(文/杨宇凤 图/底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