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学院新闻

我们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志愿者

2020-04-21 来源: 浏览量:

《光明日报》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04-21 08:07:42

三位武汉大学教师的战疫选择:

【凡人英雄】

“还能做什么?我还能为学校、为武汉、为国家、为回馈滚滚而来的爱心做些什么?”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军总是这样问自己。

4月13日10时16分,她挽起衣袖,接种由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参与Ⅱ期临床试验的500名志愿者之一。“虽然还是做得太少,但至少为疫苗尽快研制成功出了一份力。”

广受关注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Ⅰ期临床试验于3月27日完成,共有108位志愿者成功接种。4月12日,Ⅱ期临床试验开展,于16日完成疫苗接种。

在Ⅱ期志愿者中,杨军和几位同事来自武汉大学教师队伍。上网课、做科研、写政策建议、护校园平安……疫情期间,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忙碌着、坚守着。于他们而言,报名接种疫苗不仅出于爱与勇气,也因为一份学者特有的理性判断——“我们对疫苗有信心,对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能力有信心”。

吴小红:

“没想到,不满20岁的儿子也报了名”

4月11日,接到“明天接种疫苗”通知的那一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吴小红心头涌上一阵惊喜。

这是她通过二维码填写信息主动报名的第三天。“看到征集信息,我片刻没迟疑。要说担心,唯一的担心就是:身体素质符不符合要求,会不会被刷下来?”所幸,她入选了。

正高兴时,不满20岁的儿子鲁庚麟兴冲冲跑了过来:“妈妈,我要去接种疫苗了!”她一惊,继而笑了:母子连心,没想到儿子也悄悄报了名。这位身高1米85的小伙子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读大二,吴小红对他的身体和意志都有信心:“他本身就学医,又喜欢运动。成年人了,应该也可以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第二天一早,儿子按捺不住早早地开车去了指定地点。吴小红因为还要做社区巡查,把接种时间约在了当天下午。这是她从事的另一项志愿服务——2月16日起,她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党员突击队,在学校家属区值守巡查、出入管控、买菜买药、分发物资,保障教职工和家属们平安生活。

13:30,结束巡查的吴小红匆匆赶到指定地点。核实信息、查验体温、测血压、尿检、抽血……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终于进入疫苗注射室。“就在左上臂扎了一针,和普通打针一样的。”留观30分钟后,一切正常,她便按照医生嘱咐回家休息。

“医生为我们建立了微信群,还发放了手册,详细告知了注意事项,我们只要在家里正常生活工作,每天做好记录,在微信群中定时上报就可以了。”吴小红说,接种疫苗后,还需要在第14天、第28天和第6个月各进行一次采血和研究随访,之后,试验结束。

几天来,吴小红和儿子的体温都很正常,她依然按时给学生们上网课、精心照顾好家人生活,儿子也在运动、自修、社区服务中等待学校开学的日子。母子俩的关系似乎更亲密了。“因为多了一个共同话题。这是我们守卫武汉的最好见证,也将是我们在整个疫情期间最宝贵的回忆。”吴小红说。

杨军:

“一是相信科学,二是信任解放军”

60后教授杨军,在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时就想报名。然而,当时严格的体质要求让她有些“受挫”:“真恨自己不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

盼望中,第二批征集令如愿来了。这次,研究规模更大,需要的志愿者更多,为了提高试验有效性,对志愿者年龄、体质等的要求也适度放宽。杨军第一时间填报信息,在熬过了三天的焦急等待后,终于如愿。

“特别欣慰,我总算可以为这场战斗做些什么了,否则,心里总有一种无力感,坐立不安。”杨军说。

春节前夕,她陪同老人回宜昌老家探亲,孰料封城令下,整整两个多月后才返回武汉。

报名之前,杨军也有过些许担心,“毕竟是试验,总会有未知的可能性”。她一度瞒着家人、朋友,“怕劝我的人多了,万一动摇就不好”。接到入选通知后,她觉得心一下子安定下来,这才给留学瑞士的女儿打了电话,并告诉爱人、亲朋。没想到,家人一致鼓励,女儿更是隔空点赞。

接种疫苗次日,杨军感到微微发热、乏力,接种处稍有红肿。一量体温,37.1摄氏度。她按照微信群中负责人的指导喝水、休息,不到两天就恢复正常。“医生告诉我,这是接种后的正常反应。我挺开心。试验分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三个组,有反应,证明我注射的应该是疫苗而不是安慰剂。”

对于6个月的观察期,杨军充满信心:“一是相信科学,二是信任解放军。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对国家科研实力的持续提升、对这次疫情防控的科学态度,始终看在眼里,信在心里。”

她深感,此次全民战疫的过程,唤醒了很多人心中最宝贵的情感。“当看到那么多人为了武汉而战、为了中国坚持的时候,你会更加明白‘守望相助’这个词的意义。经此一役,我们对待医护人员、对待社区干部、对待素不相识的普通人,都多了一份理解与尊重。希望以后,这种美好情感一直延续下去。”

梅菲:

“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铭记一份使命”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辅导员梅菲是地道的武汉人,对她来说,这座城市是独特的,也是熟悉的,“她是我的挂念,也是我的眷恋”。

疫情暴发令梅菲心疼。她忙于辅导员的本职工作,通过“云端”与每位学生保持联系,为其提供思想疏导、信息输送,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生们送去日常关怀。

4月9日,得知疫苗试验招募接种志愿者,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整个过程严谨高效,无论是提前告知注意事项,问诊环节的周到细致,还是接种现场的急救预案与相关部署,都传递着安宁与信心。

她志愿接种疫苗的信息传开后,很多学生主动和她联系,发信息、打电话,慰问与关心之外,更有深切真诚的赞叹。

“榜样就在身边!这给了我们战胜疫情的莫大勇气。”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王豪杰表示。“开学后,我要向我们的英雄当面致敬!身为梅老师的学生,我们都为她的挺身而出无比自豪!” 2015级博士研究生李徐立说。

这正是梅菲最想传递给学生们的东西。“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战役。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也不应该有逃兵。我们虽然普通,但只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英雄。”

接下来的日子里,梅菲给自己排了满满的日程。面临求职就业压力的学生,如何为其提供帮助?因为疫情而影响生活、心态低沉的学生,怎样帮其渡过难关,重新振作?她表示自己将尽己所能和他们一起坚强走下去,直到武汉完全好起来,一切回归晴朗与美好。“到时候,我会带着他们一起探访武汉的大街小巷,让他们更深切地记住武汉之美,祖国之美。”

(本报武汉4月20日电 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蔡闯、王斯敏、刘坤、张勇、安胜蓝、李盛明、张锐、姜奕名 本报见习记者陈怡 光明网记者季春红、李政葳、蔡琳)

责任编辑王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