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会秘书长、重庆翻译学会秘书长、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安江教授应邀莅临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带来了题为“漫谈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研究”的专题讲座。该讲座由我院翻译系马萧教授主持并总结。

马萧教授主持开场
胡教授首先提及党的十八大后开始注重的国际传播效率和体系建设并通过描述文学带给人们的特别魅力,引出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进一步介绍了中国文学在阿拉伯语、英语等世界语言的传播,并通过世界上最大的两大出版社企鹅和兰登的发展历史和合并来说明文学出版和传播现状。
有关文学翻译的策略,胡教授主要提及了采用影视作品来传播文学作品的方式。接着,并通过讨论诗歌的音乐化问题,提出了在今天的现实语境中,采用音乐化的方式推进文学可能是一种实际的方式。他还提到了微短剧和抖音等国际版短视频平台在海外的影响力。此外,胡教授还通过孙悟空的文化传播的例子,说明了采用法国汉学家迂回策略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并引入了可及性理论(Accessible)来解释如何有效地触达和传播文化。

在讲到文学发展现状时,胡教授反思了中国读者似乎在一夜之间抛弃了中国文学的现象,举例说明了现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陌生。随后,提到了中国文学翻译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川外等高校对学生文学研究的重视。通过回顾19世纪末梁启超号召文学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历史背景,胡教授强调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在心灵救国和启蒙方面的历史使命。接着,他指出文学一早就进入了意识形态的中心位置,并提到了中国文学中“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并阐述了这种传统文学史观和文学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延续。
最后,胡教授总结了翻译研究的现状,提到了一批有文学背景的研究者在翻译领域的主导作用,以及翻译研究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胡教授还提到了翻译研究的一些缺陷,比如缺乏实证研究,以及缺乏数据库研究等等,提出了研究需要面对面,实地考察,进一步阐述了科技发展的今天语料库研究对翻译研究的推动。
讲座尾声,马萧教授进行总结,阐明胡教授的讲座主要说明了文学翻译的来龙去脉及当前的研究方向和反思,他提出了翻译的发展阶段是由科技翻译到文学翻译的过程,在科技翻译中了解这个民族,在文学翻译中与其灵魂共振,这一观点发人深省,对于在场师生极具启发。

马萧教授(右)对胡安江教授的演讲进行总结